2024年12月1日,我院广播电视专业师生创作的生态人文纪录片《雪山回响》获得“2024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视频单元短片组“最佳保护故事”提名。2024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由7位顶尖评委组成国际评委团,以“山海有灵”为年度主题,其中视频单元共收到海内外14471部投稿作品,12部作品获短片组4大项提名。大赛评委团评论该作品:“两代基层动物保护者守护滇金丝猴的真实日常。稀松平常却充满力量,从猎人到护猴员身份转变,从不被理解到父子接力,人猴共生的事迹引人深思。”
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是由中国国家地理主办的,享誉国际的自然影像赛事。该赛事在国内国外的生态影像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力。自2020年以来,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积累了超过20,000分钟的野生生物珍贵影像,96,318部投稿作品,401部获奖作品,获得了全球73个国家和地区的关注,相关内容全网曝光量已达4亿+人次。2022年,年赛受邀代表中国民间力量登上了联合国舞台,向全世界讲述了“影像保护自然”的中国故事。
图: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颁奖典礼现场
联合国和平使者、珍·古道尔研究会及根与芽创始人珍·古道尔(Jane Goodall)博士现身颁奖现场,分享了她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历程和思考。
图:珍·古道尔博士发表演讲
生态人文纪录片《雪山回响》简介
《雪山回响》讲述了坚守在一线的基层动物保护工作者的故事。年逾七十岁的傈僳族老人余建华曾经是云南省维西县响古箐村的一名猎人。在他45岁那年,为了响应国家保护野生动物的号召,余建华放弃了傈僳族打猎的传统,和自己的亲戚组建了一支护猴队,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守护滇金丝猴的生活。猴子到哪他到哪,猴子睡了他才歇会儿回家吃个饭。吃完饭人又不见了踪影,追猴子去了。
余建华的儿子余忠华起初不明白父亲这么做的原因。由于收入太低,余忠华一度离开家乡前往丽江打工。但是在父亲的努力下,他最终于理解了的父亲想法,回到家乡投身到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事业中。
在国家的支持下,滇金丝猴的保护事业也给响古箐村带来了改变。保护区的建立改善了村子的基础设施,发展了乡村旅游业,提高了村民的收入。两代护猴员将与村民们一起把保护事业继续下去。
图:影片《雪山回响》海报
图:影片《雪山回响》画面
影片由我院教师黄霁风带领学生黄佳佳、张静、陈夏、黄一梦、冯敏佳、高浩文、梁卓于2024年1月摄制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影片制作完成后曾在多地展映,获得观众好评。
图:影片《雪山回响》拍摄现场
图:摄制组采访余忠华
作品《雪山回响》能从一万两千余部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大赛提名,让团队成员们兴奋不已。他们曾在崎岖的山路、森林和雪原跋涉,只为捕捉那些珍贵而真实的瞬间。他们不仅记录下了滇金丝猴及其守护者的故事,也展现了中国西部乡村在生态保护和民生发展方面的努力与挑战。这些辛勤的付出和不懈的追求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未来,团队成员还将再接再厉,发挥广播电视学专业优势,记录、传播更多关于基层环境保护工作者的感人事迹。
文字:张静、黄霁风图片:张静、黄霁风 审核:卫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