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中的我们
钟灵毓秀育英才,湖光山色好读书。
南京林业大学坐落于人文荟萃的古都南京,拥有南京新庄校区、溧水白马校区和淮安校区,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建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生态文明传播学院,作为南京林业大学多学科矩阵中的人文高地,其前身可追溯至1952年成立的马列教研室(学校最早成立的科室之一),历经社会科学部(1985年)、社会科学系(1993年)的发展跃迁,于1999年正式建院,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谱写了最壮美的人文篇章。2025年11月,学校在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基础上新增设立了“生态文明传播学院”,为全球第一个生态文明传播学院,该学院与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合署办公。
学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构建了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设有中国语言文学系、广告与传播学系、社会学系、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系、网络与新媒体系5个系,拥有汉语言文学、广告学、社会工作、广播电视学、汉语国际教育、网络与新媒体6个本科专业,其中广告学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广播电视学为江苏省一流专业,在校友会中国大学一流专业、软科中国大学专业等排行榜上均表现强势。学院设有生态学(生态文明传播)、设计学(人机互动传播设计历史与理论)博士培养方向2个,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新闻与传播、国际中文教育、农业(农村发展)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目前,各类在校学生2500余人。专业学科呈现特色鲜明、重点突出、雁阵齐飞、交叉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态势。
学院平台资源雄厚,建有国家级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科普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公共大数据与生态文明国际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筹)1个,江苏省数字传媒实践教育中心1个。拥有语言应用研究中心、绿色传播研究中心校级研究平台2个,党的建设研究中心、生态文明传播研究中心、林业遗产与出版研究中心等院级研究平台12个。数字传媒实践教育中心作为省级实践教育中心,配备国内一流创作设备,包括3个基础实验室和3个专业实验室,以及5个基础创作室。学院与“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林业出版社、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广播电视总台集团、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南京广播电视集团等著名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60余个,获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实验室与平台建设项目4次,承担国家级、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项,形成了集教学、科研、实验与实践于一体的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拥有一支理论造诣深、科研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职工100余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20余人,以及一大批学历层次高、学有专长、乐于奉献的中青年教师。拥有“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人才 3人,江苏省紫金文化人才1人,江苏省首席科技传播专家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人、骨干教师3人,江苏省双创博士2人,具有境外留学或访学经历教师占比40%。此外,学院聘请学术名家出任特聘教授9人、兼职教授8人。
近五年,学院新增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 50余项,出版专著 20余部,发表高水平论文500余篇,其中CSSCI 收录150余篇,SCI、SSCI、A&HCI 收录30余篇。新增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4门, 有5门课程获省微课比赛二、三等奖,《绿色乡村传播概论》《绿色新闻作品选读》《绿色广告概论》等6部教材获批国家林草局“十四五”规划教材。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梁希科学技术奖励(省部级科普奖)2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以及其他省部级奖励10余项,在生态文明传播、环境社会学、绿色新闻、林业碑刻、对农传播、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研究影响日益显著。
长期以来,学院坚持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和办学风格,尤其重视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培养。近三年,学生获各类学科竞赛国家和省级大赛奖项700余项,其中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金奖2项、银奖1项、铜奖1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国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以及其他省部级以上等级奖300余项。
学院始终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开放办院、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聚焦学校国家“双一流”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积极开拓、奋楫争先,将学院建设成为立德树人高层次人才培养摇篮,优秀学者著名学者成长摇篮,勇于担当、乐于奉献优秀教育管理者发展摇篮,进而将学院建设成为在国内外颇具影响、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文科强院。
(数据截至2025年1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