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二十大精神】二十大学习感悟
3210700395 侯寅寅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推进”等一系列重要论断,这些重要论断不仅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支撑的战略性意义,也是我们准确理解和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支撑科学内涵的重要遵循。
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心怀“国之大者”,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党的二十大吹响了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冲锋号,发出了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动员令。高校必须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实现新突破、开拓新格局,积极推进高质量发展。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应该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特色发展、协同育人的原则,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引进,同时推进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致力打造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一流的学科专业建设、一流的科学研究水平、一流的社会服务能力,谱写新时代高等林业教育新篇章,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大学学生党支部肩负着紧密联系党和大学生的重任,是沟通党和青年学生的桥梁纽带,是党在青年学生中发挥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根本。在新形势下,如何把基层党建的新要求转化为思想共识,并在实践中取得实效,这就成为了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认真贯彻的一项重大课题。
大学学生党支部建设既有高校基层党建的共性,又有着其自身独有的特点。因此,在建设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具体实践中,需要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根据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一般规律与逻辑基础,采取针对性措施的探究与推进。
首先,完善教育培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学习型党支部,完善教育培训尤为关键。为强化党员教育,政治理论学习要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学习教育相结合,采取有效方法,创新学习方式,通过党校、主题教育、课堂和活动等形式,积极构建党员队伍学习教育体系。例如,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课、军事理论课等课堂作为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党员队伍理论学习的重要渠道;以重大历史事件、重大节庆日或纪念日为时机,通过主题教育和现场报告等形式强化教育效果。同时,思想政治的教育培训不应当仅局限在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群体中,应当拓展到入党申请人以及正式党员群体中,尽可能加强理论宣讲,从而达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让讲课人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更加贴近学生的话语体系,能够入脑、入耳、入心。
其次,创新支部活动形式,提升支部活力。支部活动形式与内容的不丰富引起的党支部建设活力不足,会进一步影响党员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导致党的理论学习和教育效果达不到理想状态。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不仅要建设成学习型党支部,更要建设成创新型党支部。因此,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必须要创新党支部活动机制和创新活动形式。第一,利用“微党课”公众号推送短视频等“互联网+党建”的形式,各支部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来丰富组织活动;第二,要增加校外参观教育、志愿服务等实践性活动,亮化党员先锋工程,让党员各尽其能、发挥作用;第三,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实地参观红色景点,传承红色基因。最终,将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与思想中,增强党员积极性和创造力,提升支部活力。
最后,搭建“互联网+党建”平台,提升党支部建设创新力。随着新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这对党支部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党支部队伍要主动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新媒体技术,积极探索“互联网+党建”创新模式,搭建“互联网+党建”平台。充分挖掘并利用网络平台优势,将新思潮、新方法及时传达给学生党员,最终实现新时代背景下党建工作与新媒体的融合共促,进一步提升党支部党建工作的创新力。例如,通过红色专题教育网站、网络微党课等形式,积极开展创新性网络红色教育活动,提升党建活动活力,拓宽党支部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此外,“互联网+党建”平台的建立将打破了传统时间、空间的阻隔,通过积极开展线上学习交流等活动,有利于入党积极分子、党员等不拘泥于时间、地点参与学习活动,实现学习教育经常化、发挥作用经常化。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新时代高校应当树立“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引导。学生党支部是大学基层党组织的一部分,它肩负着重大的任务,同时也是发展学生党员的第一线,也是向外输送青年人才的大本营。只有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引导,加强对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为大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开创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