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推进中国式生态治理现代化
王泗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然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与发展。推进中国式生态治理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为什么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生态治理现代化道路。西方社会以个体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使得西方发达国家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进行了掠夺式的开发,导致人与自然完全走向相互对立的关系,进而也就造成了西方社会的严重生态危机问题。中国社会主要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人民、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更加强调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成为中国区别于西方社会,打造富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该道路不仅有助于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还有助于实现生态文明层次的全面提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生态治理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长期实践的重大成果。中国式生态治理现代化道路并非一蹴而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深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规律性认识和把握,才有了中国生态保护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的辉煌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便开始积极探索工业污染的解决路径,并启动了“森林保护”“水土保持”等工作。1960年代,周恩来总理便要求有关部门“搜集整理国外有关环境保护的信息与材料”。这些早期的生态治理实践,使得中国在1990年代便将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并在进入21世纪,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而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生态治理现代化道路。
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生态治理现代化道路。一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要推动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要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构建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二是要加快推进生态问题治理。提高生态问题治理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统筹推进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等重大问题治理;要完善生态监测体系和健全生态应急管理体系,紧盯近期、兼顾长远,围绕生态治理重点工作,形成可具操作的多元化举措。三是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强化国际担当,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要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大力推进低碳科技创新和低碳制度创新,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要积极参与引领世界气候治理行动,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总而言之,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治理现代化,是再创“中国之治”新辉煌的必然要求。每个中国人必须更加自觉地将生态保护工作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局中去思考;更加自觉地投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治理现代化伟大实践,瞄准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坚持一体化生态保护和系统化生态治理。
(本文作者是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青年教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