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二十大精神】比青年更了解青年 铸魂育人担重任
文/杨涵宇
“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殷切寄语广大青年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新时代青年人成长成才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思想政治辅导员,我们要做好本职工作,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围绕青年、关照青年、服务青年,引领广大青年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每一张写满字的纸都是一个学生的成长历程,是辅导员和学生之间交流的一种媒介。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广大青年学生接触最多的人,辅导员的一言一行对青年大学生影响重大。辅导员要始终不忘初心,紧跟青年学生实际,做好学生思想引领,不断创新工作方法,致力让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落地、落细、落实。
我的办公桌上常年放着一个文件夹,里面是一摞A4白纸,这是我与学生们交流时的必备工具,也是我了解学生的媒介。00后的学生个性、自我,享受到了全球化、互联网和消费时代的复合红利,同时他们也更被动、更焦虑,在躺平和卷之间切换,越来越多的学生会遭遇心理困扰、就业迷茫、人际关系危机等问题,针对学生的这些思想问题,我制定每周、每月、每学期谈心谈话计划,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每个学生我都会用一张空白A4纸记录谈话的内容。这张A4纸是考研留学的规划,是一张宿舍矛盾分析图,是焦虑时拨出的心理咨询通讯录……本学年这摞A4纸已经用掉了200余张。
辅导员工作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作为辅导员,我立足学科特色,深挖00后学生特点,结合各类实践载体加强学生思想引领,让思政工作由被动变主动、由严肃变活泼,努力把有意义的工作做的有意思。琐碎繁杂的工作背后是很多看不见的付出,这个付出表现在行为上,最重要的就是八个字——了解学生和学会交流。我始终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主动融入当代青年生活,关注学生思想需求,树立学生为本的意识,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小故事、小情绪。
了解学生是——走进学生,肯花时间陪伴学生成长。我始终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与青年学生一起,从入学到毕业,陪伴他们学习、生活、考研、择业,深入学生宿舍聊理想、聊爱情,与学生干部熬夜改策划、办活动,走进课堂讲政策、谈创业。去年一个普通的清晨5点,我收到一条学生被电信诈骗的求助微信,我第一时间安抚学生情绪,了解事情经过,梳理家庭情况,核实经济状况,并在随后的半个月中与该同学开展6次谈心谈话工作,直到现在我还定期与该同学进行交流,跟进他的思想状态和后续就业规划。
了解学生是——回归本心,成为学生。学习,不能帮你解决所有问题,但是却能给你一个更全面看待问题的视角。辅导员要保持一颗“时时在学习”的心,保持一份“事事当学生”心态,学习青年群体的语言,掌握青年群体的喜好,便于我们更有效的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特殊时期,我感受到学生的情绪起伏,敏锐抓住当时青年学生的热门话题,开展线上活动,短短三天浏览7083人次,投票1586人次;同时我还会采用抖音直播、群直播等方式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学会交流是——站在青年的角度,理解青年的话语,交流有价值的话题。本学期针对大三学生焦虑又迷茫的状态,我采用预约制,保证有需求的同学面对面进行思想辅导,用真诚的态度、真挚的情感、真实的故事与学生交流。我的学生们笑称,现在不仅要抢票抢药,还要定闹钟抢杨导的预约。放下偏见、放下各种技巧的高质量交流能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会交流是——从青年实际需求出发,搭建沟通平台,助力学生成才。交流不是要共享意识,而是要协调行动。我认真分析文科学生的优劣势,深耕学生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坚持为每一届学生搭建“纵横交错”的交流平台;坚持打造“人文金榜”“考研论坛”等品牌活动,激发朋辈力量,畅通交流渠道,让“信息”串起每一位学子,用行动助力学生成才。
与青年学生“亦师亦友”是辅导员育人工作的底色,只有比青年更了解青年,才能让育人工作发挥更大的实效。我将继续扎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用青年视角、青年话语、青年方式,尊重青年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比青年更了解青年,做他们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坚持立德树人不动摇,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贡献一份力量!
(本文作者为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20级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