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级研究中心
编辑:白卫国 时间:2024-09-10 点击:

学院设有党的建设研究中心、古籍整理研究所、国际中文教育研究中心、新闻传播史论研究所、文旅产业与城市传播研究中心、城市与房地产研究中心、传播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影视艺术研究中心、林业遗产与出版研究中心等9个研究中心。


党的建设研究中心

牢记育人初心,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学院党的建设理论研究,促进学院党建工作实践,把党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着眼于学院党委“五个到位”,支部“七个有力”开展研究,推进学院党建“强基创优”工程。围绕学校“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以党建促进学科发展,把学科扎根落实融合党建。强化政治意识,突出价值引领导向,将党建与课堂、实习、实践相融合,推动学术传承创新,加强专业协作交流,打破支部建设壁垒。认真贯彻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打造“三全育人”品牌特色。

负责人:卫欣

成员:冯广圣、王瑾、易艳阳、马超峰、钱坤、杨涵宇、徐能、霍中财、王丽媛


古籍整理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研究中心

经过近些年的持续发展,中国语言文学系在古籍整理与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形成了以下四个研究领域和方向。一是中国书院教育与桐城派研究。主要成果有程嫩生老师的《中国书院文学教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二是明清文学与地域文献整理与研究。主要成果有于师号老师的《孔子游文化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6年),赵阳老师点校的《阮元集:诗书古训 儒林传稿》(广陵书社2021年),张何斌老师点校的《潘曾绶日记》(凤凰出版社2020年);三是传统语言文字文献整理与研究。主要成果有刘本才老师整理的《实用说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及主编的《汉字结构认知大字典》(广东人民出版社2020年),邹虎老师点校的《元代碑刻辑释》(凤凰出版社2022年);四是经典古籍整理与数字化研究。本方向集中于经典古籍的整理与数字化研究,在古籍整理工作平台、古籍排版、字体设计等方面,已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主要成果有谷红岩老师点校的《式古堂书画汇考》(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20年)。

负责人:程嫩生

成员:于师号、赵阳、刘本才、邹虎、谷红岩、张何斌


林业遗产与出版研究中心

南京林业大学林业遗产与出版研究中心,主要秉承南京林业大学绿色、生态、环境理念,整合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林学院、园林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等学术力量,中心聘请中国林业出版社邵权熙总编等顾问4人,聘请南京师范大学化振红教授、俞香顺教授等校内外专职研究员15人。主要研究领域为林业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林业文献的编辑出版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林业史料出版、林业口述史、林业科技史、生态文化传播和园林规划与设计等。

负责人:周阿根、李娜

成员:刘本才、邹虎、段德宁、葛平平、刘思雨、于茜瑶、施艳萍、王莹、郭艳红


农林媒介传播史研究中心

本团队主要研究领域为农林媒介传播史,具体研究近现代农林(早期农林不分家——注)与现代林业的媒介传播史,具体包括农林(林业)报刊媒介史研究、农林(林业)新闻传播史研究、农林社团研究。

负责人:陈长松

成员:林若野、樊昊


青少年学习力与积极心理研究中心

中心依托心理学、教育学、传播学等学科资源,聚焦青少年认知发展、心理韧性培养及数字化教育技术应用等领域。形成了以学习力提升与积极心理干预为核心的研究体系,致力于探索青少年成长规律与教育场景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5人。中心成员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3项,江苏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项,并主持省级重点教改项目2项。作为跨学科研究平台,中心注重将前沿理论转化为实践工具,通过与基础教育机构、社会公益组织合作,开发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学习评估系统和心理干预课程,为青少年全面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负责人:殷文

成员:赵呈晨、姜婷娜、陈晶晶


人工智能与新大众文艺研究中心

本团队聚集于当下新大众文艺的研究,关注其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为智能技术驱动下的文艺生产、传播与批评提供理论支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一、分析新大众文艺的具体形态,包括网络文学、短视频、微短剧、元宇宙艺术等;二、探索AI技术赋能文艺创作的创新路径,探讨新大众文艺的传播机制和内在模式等;三、开展AI与新大众文艺的批评理论研究,构建智能时代的文艺评价体系。

负责人:韩模永

成员:于师号、杨淑敏、魏巍、班易文、刘骏、唐雨薇


生态文明传播研究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当今社会是媒介化社会,媒介传播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极端重要的作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生态文明传播的核心任务就是广泛深入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普及环境保护理论和知识、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为此,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坚持林业特色优势,有机整合院内新闻传播学、社会学、中文等学科力量,围绕生态、林业、文化、传播所形成的交叉领域,结合各自研究特长,从绿色广告、环境新闻、农林传播、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文学等多个角度构建生态文明传播教学与研究中心,培养新时代卓越绿色新闻传播人才。本研究中心围绕生态与媒介构建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态文化传播、媒介生态学、环境传播等。

负责人:陈相雨

成员:卫欣、毛岭峰(院外)、张往祥(院外)、王泽坤(校外)、郭之文(校外)、贾广惠(校外)、王泗通、董浩、刘思雨


生态语言文化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突出“以林载文,以文育林”的学术特色,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向“培育生态文化使者”转型。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一、生态语言学理论构建。重点开展濒危语言生态评估、林业术语的多模态表征、生态危机话语分析等研究,揭示语言在生态认知建构中的作用;二、生态文化传播实践。创新生态叙事传播模式,开展竹文化符号解码、生态文学译介等研究,建立“自然认知-语言编码-文化传播”的全链条研究范式;三、可持续发展话语研究。对接联合国2030议程,构建林业碳汇政策的多语种传播模型,分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生态理念的跨文化转译机制;四、语言生态技术应用。运用人工智能进行生态话语情感分析,设计语言文化服务的生态影响评估指标体系。

负责人:刘雪芹

成员:赵阳、刘本才、王琦、杨铭硕


数智乡村与林业生态传播研究中心

当前乡村传播与林业生态研究的前沿体现了数智技术驱动与社会反思的双重性:一方面,数智技术为乡村振兴和林业生态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另一方面,文化冲突、资本异化与技术伦理等问题亟待学界与政策制定者协同应对。主要研究领域及研究方向包括:一是关于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传播与林业生态的创新实践研究。①直播与短视频的乡村和林业发展赋权②媒介技术重构地方产业③基层治理与“网红书记”现象;二是关于乡村传播与林业生态的文化冲突与话语重构研究。①政策话语与传统文化的张力②资本与受众的共谋与异化③乡村与林业生态形象的媒介化重塑;三是关于技术与社会关系、绿色发展的深层反思研究。①数字鸿沟与阶层分化②技术嵌入与主体性变迁;四是关于未来研究的核心议题研究。①可持续的乡村传播与林业生态建设②跨学科方法论的应用③健康传播、绿色传播与公众参与路径。

负责人:冯广圣

成员:冯菊香


数字媒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数字媒介在社会发展中的不断融入,成为社会发展转型的催化剂,也是社会学研究拓展的新领地。在传统研究领域的边缘把握新议题,在交叉研究过程中掌握新方法,在跨学科交流中探析新范式,是学术研究拓展的新法门。为此,结合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现有学科架构,成立以社会学与新闻传播交叉的研究中心,力争“在求同中保持独异,在差异中涵养共识”,实现活跃学术、孵化研究、互助合作。本研究中心主要研究领域有两大重心:“社会的符号化”与“符号的社会化”。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数字的社会生态研究、媒介的社会过程研究、数字社会的行动研究、数字社会的文化研究等。

负责人:王泗通

成员:马超峰、董浩、韩为政、杨昕雅、刘轶峰、宋钰


文旅产业与城市传播研究中心

中心以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城市传播数字化转型为契机。致力于文旅产业发展与品牌传播;城市文化与形象传播;数字城市与媒介空间构建等领域的科研探索与社会实践工作。中心将以“研究行业最新动态、培养传媒类优秀人才和服务社会”作为工作目标。努力将教学、科研与产业实践结合在一起,力求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近期研究课题:南京国际大都市品牌形象建设与传播研究;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路径研究;绿色消费理念与绿色品牌发展研究;江苏老字号品牌创新发展研究等。

负责人:张伟博

成员:卫欣、赵呈晨、董浩、刘思雨、黄瑞璐


影视文化智能传播研究中心

“影视文化智能传播研究中心”主要聚焦于影视文化在智能技术背景下的传播机制与受众接受研究。其研究领域涵盖以下几个方向:一、影视文化的智能传播技术,包括人工智能在影视内容创作、编辑、分发中的应用,如智能剧本创作、智能场景生成、AI影视预告片生成等;二、影视传播的受众接受研究,关注观众在智能传播环境下的观影情绪、行为模式以及对影视内容的接受与反馈;三、影视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探讨影视作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策略与接受差异;四、智能传播时代影视文化的伦理与社会影响,研究智能技术对影视文化生态、社会价值观的塑造作用。通过这些研究方向,中心致力于推动影视文化的创新发展,提升影视传播的效率与影响力,为影视文化产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负责人:安晓燕

成员:黄霁风、冯俊苗、陈瑞娟、黄瑞璐、姜楠、樊昊、周司遥、王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