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江故事到青年担当:人文学院“守护长江”辅导员工作室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通讯员:程继奎 摄影:程继奎 审核:杨涵宇 编辑:白卫国 时间:2025-04-29 点击:

春风化雨护江脉,文教融合育新人。4月17日下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守护长江”辅导员工作室揭牌仪式在新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标志着我院在“大思政课”实践育人领域迈出创新步伐。仪式同步启动“长江文旅新融合赋能计划”,通过校企协同、校地联动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南京林业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苏浩、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卫欣、人文学院副院长张伟博、学生工作处思政教育科科长李琛、人文学院团委书记、学工办主任杨涵宇、人文学院组织员徐能、人文学院辅导员霍中财、王丽媛、化柯、徐爽爽、沈立老师等校方代表,与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雨发建设集团党委书记林其盛、新东方国际教育市场总监张恬等政企嘉宾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生态育人新平台的诞生。活动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瑾主持。

跨界联动:打造长江保护“育人共同体”

南京林业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苏浩在致辞中指出,工作室的成立是落实“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通过链接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我们将构建思政教育-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让青年学子真正成为长江故事的讲述者、生态文明的践行者”。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卫欣与苏浩共同为工作室揭牌,并向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秘书长颁发“长江生态保护指导专家”聘书,开启校企协同育人新篇章。

使命担当:培育新时代“长江守护者”

“我们将以工作室为枢纽,推动行走的思政课与长江大保护深度融合。”卫欣介绍,学院团委目前已规划一系列实践项目:组织学生参与江豚种群监测、开展长江古镇文化IP设计大赛、培育“守护长江”志愿宣讲团。“守护长江”辅导员工作室将作为南京林业大学“生态育人”品牌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课题研究+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的培养模式,构建长江保护创新生态。

生态育人:打造学科交叉育人矩阵

“工作室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叠加,而是要通过机制创新实现教育资源的跨界重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瑾向记者介绍。“守护长江”辅导员工作室负责人杨涵宇老师在谈及建设规划时,用“创新赋能”概括了工作室发展关键词。“每个专业都能找到守护长江的切入点。”杨书记展示了专业对接方案,学生们可以开展沿江居民生态意识调研,建立长江社区治理案例库;可以组织“长江生态文学工作坊”,开发“诗词长江”沉浸式剧本杀;可以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开展长江文化双语研学;可以拍摄《江豚日记》系列微纪录片,运用各种摄影技术记录长江生态修复进程。

“守护长江”辅导员工作室的挂牌标志着生态育人与文旅融合的实践阵地已经搭建,未来人文学院将以工作室为载体,依托校企合作资源,聚焦长江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在人才培养中深度融入“守护长江”的责任意识,推动思政教育与文旅产业需求同频共振,真正实现“守护母亲河”从选修课到必修课的转变。


通讯员、摄影:程继奎  审核:杨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