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长江 大美中国|南林人文学子参与中华鲟增殖放流活动
通讯员:朱榕、袁铭、陈委 摄影:袁铭 审核:霍中财 编辑:白卫国 时间:2025-04-14 点击:

一、活动概述

近日,南京市2025年“春季护鱼”专项行动启动仪式暨中华鲟增殖放流活动在鼓楼区下关滨江欢乐舞台举行。本次活动以“推进十年禁渔,共建生命长江”为主题,旨在通过科学放流中华鲟鱼苗,巩固和扩大长江生态保护成果,以实际行动唤醒公众对母亲河的保护意识。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陈委、朱榕、袁铭三位同学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到了此次活动当中,协助完成鱼苗放流及科普宣传等工作。

二、活动回顾

(1)科普宣传:请记住“水中大熊猫”

中华鲟,中国长江中最大的鱼,有“长江鱼王”之称。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自2017年至今尚未发生自然繁殖。2025年是“十年禁渔”的第五个年头,保护中华鲟的行动,还要继续。

春天是长江水生生物的“生命季”,也是非法捕捞的高发期。为守护这一江春水里的“精灵”,南京已连续五年开展“春季护鱼”专项执法行动。今年的行动继续聚焦重点水域、高频巡查、陆水联动、全链条打击非法捕捞,“电毒炸”“绝户网”等严重破坏生态的行为一律严打不贷。

活动现场设置了禁用渔具展示、水生生物保护成果展区和普法宣传台。工作人员通过实物、图解和互动讲解,向公众科普“禁渔为何禁”“水生生物有多宝贵”,唤起大众对“水中大熊猫”——中华鲟的关注与珍视。守护生态长江,不仅靠执法铁腕,更靠全民觉醒,共同把“水中大熊猫”牢牢记在心里、护在江中。

(2)增殖放流:中华鲟的“归家之旅”

在鼓楼区下关滨江,3000多尾中华鲟顺着滑梯欢快入江,它们的“归家之旅”从这里启航。中华鲟搬运到江边后,先“暂歇”在有换水水泵的人工水池中,待它们熟悉了“新家环境”,志愿者们用浸湿水的“布担架”兜住中华鲟,快速移步到搭建在江边的放生滑梯,中华鲟顺势滑下,回归江中。

增殖放流,是生态补偿的一部分,也是一项系统性修复工程。通过放流行动,可以逐步改善水域生态结构、增强物种多样性,为“生态长江”注入新生命。我们期待这些放流的中华鲟,在未来某一天得以在长江中实现自然繁殖。

三、参与心得

在活动中,三位同学有幸采访到了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的秘书长姜盟,他表示“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及大学生参与到长江生态保护的活动当中,包括咱们南林人文院的同学,我感到很高兴。也希望你们用‘传播’的力量来更好地保护长江水生生物。”

袁铭同学:

今天,我用镜头记录下了这场意义非凡的活动。在等待放流中华鲟的过程中,我甚至感受到了中华鲟对长江家园的向往。同时,我也被现场志愿者的热情所感染,无论是搬运中华鲟的工作人员,还是向公众科普的志愿者,都在用行动传递着对长江的热爱与守护。在采访中,我听到南京长江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秘书长姜盟提到,十年禁渔政策实施以来,非法捕捞行为显著减少,水生生物资源逐步恢复,公众参与热情高涨。也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长江生态保护的意义,加入到这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行动中。

朱榕同学:

这次的中华鲟放生活动是一次让我终生难忘的经历。当我亲手将一条条中华鲟鱼苗放入长江、看着它们游向江水时,我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触动。中华鲟被誉为“水中大熊猫”,它们的回归不仅是对种群的补充,更是对长江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护。作为一名志愿者,我对自己成为这场生态保护行动一份子感到无比自豪。同时我也意识到,“长江大保护”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需要每个人的实践,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我们才能共同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陈委同学:

今天我有幸作为一名志愿者参与到了本次活动中。从搭建宣传展板到摆放布置长江江豚等水生生物的文创,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让我感受到生态保护工作的严谨与细致。当我听到姜盟老师介绍到“十年禁渔”政策的成效时,我意识到保护长江生态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持,更需要每一个普通人的参与。人文精神不仅是书本里的理论,更是躬身实践时对每一寸土地、每一滴江水的敬畏。

文字:朱榕、袁铭、陈委 审稿人:霍中财

图片来源: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 袁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