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远
编辑:白卫国 时间:2023-09-25 点击:

姚  远,讲师

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南京艺术学院优秀出站博士后,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现为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校聘副教授。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1项。在《美术》、《美术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艺术百家》等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项目情况: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吴门画派“赠礼画”研究》(在研)

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传统美术的当代复兴研究》(在研)

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西方当代文学传播理论的多维透视》(完成)

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范式与突破——西方当代艺术传播理论的多维透》(完成)

代表成果:

●论文

1.《唐代墓葬明器“塔式罐”纹饰形态与文化承载》 《创意与设计》,(2015.5).

2.《2007-2014 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研究》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5.3).(CSSCI)

3.《博物馆场域下的艺术传播与仪式表征》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7.4).(CSSCI)

4.《列维—斯特劳斯人类学视野中的艺术传播思想研究》《艺术百家》,(2017.6).(CSSCI)

5.《佛教“圆融”观与苏轼书风关系研究》《美与时代(下)》,(2018.5).

6.《南宋“命题诗画”研究—以马远为例》《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8.7)

7.《跨文化视野下“可可佩利”图像挪用策略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20.6).(CSSCI)

8.《文徵明赠礼画研究》《美术研究》,(2021.5).(CSSCI)

9.《明代吴门雅集绘画的图式与象征》《美术》,(2022.9).(CSSCI)

10.《日常传奇:文徵明的书画交游与声望建构》《中国美术研究》,(2022.2).(CSSCI)

11.《雅俗的流动:沈周和文徵明应酬绘画比较研究》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3.6)

研究方向:

艺术史论

艺术传播学

艺术人类学

代表性项目成果

(在研)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吴门画派“赠礼画”研究》(项目批准号:21CF184)。

“赠礼画”是画家赖以经营社会网络的“礼物”,承担着情感维系、人事协调、审美需求等诸多层面的功能,它可以是即兴的唱和、祝贺的礼物,也能够作为酬赠的人情、社交愿望的满足。“赠礼画”不仅是用于社交的“物质文化”,也是画家情感、心态和价值观以象征手法在“视觉文化”中的表达。本课题从“礼物交换”视角切入吴门画派“赠礼画”研究,通过聚焦可视的图像本身、图像的生产、消费和传播等,来探讨多样性文化间的生态关联(如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生态关联)和互动、互构的整体态貌。结合传播学的“受众分析”,在考察画家个人经历、生活方式和交游圈的同时,亦关注接受群体对“赠礼画”传播过程的“能动性”,使研究能够突破艺术家本位的解读模式,将“赠礼画”融入到画家“生活世界”范畴内予以剖析,以小见大的窥视绘画在整体文化生态中的功用,这既能够为理解社会文化与绘画互动的分寸与方式提供具体而鲜活的参照,也对追溯中国传统文化生态历史,加强文化艺术创新等具有现实意义。

论文《明代吴门雅集绘画的图式与象征》

吴门画家通过丰富的山水图式,描绘了追索古往、文会畅怀、品茶长话和鉴古赏画等雅集主题,凭借对空间、时间和题材得心应手的演绎,和对人物、器物和诗文题跋恰如其分的诠释,建立了一套画家与观者共同体认的符号象征体系。吴门雅集绘画不仅是画家情感、心态和价值观以象征手法在视觉文化中的表达,也是具有隐喻色彩和社交属性的象征物品。雅集绘画的图式与象征结构不仅与画家的身份类型、个体际遇、生活方式、社交观念和审美趣尚息息相关,也与观者的接受和参与密不可分。此外,吴门雅集绘画根植于明代社会文化总体之中,是画家群体对明代文人生活风格,乃至吴中文化消费市场和大众文化传统的一种视觉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