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易文,讲师
2018年6月毕业于上海大学中文系。2019年9月任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
项目情况:
主持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时期江苏作家的江南书写研究”
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二十世纪中国大学文学教育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意义”
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民族记忆研究”
参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资助项目“上海当代文学史”
代表成果:
●著作:
(1)上海当代文学创作史实述要(1976-1999),上海书店出版社,2019年,第一作者
(2)西方文化管理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三作者
(3)大学创意写作·应用写作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参与编写
●论文
(1)新世纪以来女性作家的家庭叙事,发表于《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第一作者。
(2)以共同的记忆抵抗命运——论王占黑小说的城市平民书写,发表于《上海文化》2023年5月号,第一作者。
(3)时间的乡愁与记忆的传承——文化记忆视野中的《农历》解读,发表于《扬子江文学评论》2021年第5期,第一作者。
(4)迷宫·基石·分身——后人类与数据化背景下的《西部世界》叙事分析,发表于《上海艺术评论》2021年第6期,第一作者。
(5)文化记忆与人民关切:老舍《茶馆》再解读,发表于《中国文学批评》2020年第3期,第一作者 。
(6)论范小青小说中的“寻找”叙事,发表于《南方文坛》2019年第2期,第一作者。
(7)论二十一世纪西方科幻作品中的中国想象,发表于《上海文化》2018年12月号,第一作者。
(8)论莫言小说中的创伤记忆书写,发表于《现代中文学刊》2018年第3期,总第54期,第一作者。
(9)另类补偿仪式——朱文小说再发现,发表于《上海文化》2015年9月号,总第128期,第一作者。
(10)创意写作视野下美国犯罪类型剧的叙事话语,发表于《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第三十三卷。
(11)上海民间诗社现状分析,载《上海文学发展报告(2018)》(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上海人民出版社。
(12)创意写作艺术硕士手册(The Creative Writing MFA Handbook)翻译札记,发表于《雨花•中国作家研究》2017年第9期(B)总第780期,第一作者。
(13)1920至1930年代清华大学“通才教育”理念下的文学教育,发表于《济南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第二作者。
(14)创意写作的诗意如何可能——中国高校写作工坊发展方向初探,发表于《雨花•中国作家研究》2015年第5期(B)总第724期,第一作者。
(15)论青年与城市关系的疏离——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几个文本为切片的考察,发表于《“一带一路”——城市空间新格局,文化发展新动力》(世界城市文化上海论坛2017),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一作者。
研究方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创意写作、文化研究等。
代表性成果:
《文化记忆与人民关切:老舍〈茶馆〉再解读》,发表于《中国文学批评》2020年第3期,独立作者,第一作者 。
老舍的《茶馆》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从“文化记忆”的视域出发,可对《茶馆》进行再解读。首先,《茶馆》借由人物的回忆建构起戏剧结构,并通过茶馆这一“记忆场”呈现出人物的命运;其次,剧本中常四爷的身份、康顺子的心理创伤、子承父业的戏剧化设置、崔久峰的革命记忆等,具体呈现了《茶馆》中的民族创伤记忆书写;最后,通过《茶馆》第三幕结尾“追忆与祭奠”的记忆仪式,可以解析老舍对北京民间文化的深厚情感,展现个体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意义。《茶馆》既是作者个人记忆的曲折展现,又是文化记忆的时代之书,而个人记忆被激活与文化记忆被形塑的出发点在于老舍对人民的关切。
《论二十一世纪西方科幻作品中的中国想象》,发表于《上海文化》2018年12月号,独立作者,第一作者。
科幻类型,无论是作为一种小说类型还是电影类型,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业已成为大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门类,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反映着文艺创作者对科技的反思、对未来的想象以及对诸多现实问题的关怀。本文关注的是在21世纪的西方科幻作品中,对于中国的描绘和想象经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复杂的过程及其成因,从而探寻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的科幻作品如何在想象与真实之间书写作为他者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