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文
编辑:朱国秋 时间:2019-10-22 点击:

殷  文教授、硕士生导师

江苏省新闻传播学会常务理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业遗产与森林环境史研究中心森林文化研究室主任。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传播社会学方向),英国伯明翰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为老年传播、媒介与青少年、新媒体研究等。主讲课程包括新闻传播研究方法、传播与社会、传媒与生活、新闻学基础、传播学概论、社会学概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两项,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项,在《Media International Australia》、《新闻记者》、《新闻界》、《当代传播》、《中国青年研究》等SSCI、CSSCI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专著1部。论文获《中国青年研究》年度优秀论文奖。主持教改课题3项,主编教材《环境新闻学》入选国家林草局十四五规划教材。指导研究生获得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1项;指导本科生获江苏省高校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获得国家级创新项目2项,省级项目1项。

项目情况: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媒体环境下西方意识形态的隐性传播研究

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媒介与老年人精神慰藉:基于日常生活的视角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交媒介在农村留守儿童积极社会化过程中的中介化

机制研究

主持江苏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绿色传播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研究

代表成果:

●著作:

电视与老年人精神慰藉:基于日常生活的视角,吉林人民出版社,2016年。

●论文

1.参与式文化遮蔽了什么?——群内冲突视角下迷群的网络社会认同过程研究[J].新闻界,2019(10):72-80.

2. 网络谣言传播过程中的中介化信任研究[J].当代传播,2019(05):36-39+60.

3. 扩散与反转:马克思主义在市民阶层的传播——以《申报》为中心的内容分析(1919—1937)[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9,72(03):5-19.

4. 水平集体主义与参与式文化——网络化时代青年个人价值观新变化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120-129.

5. 讲自己的故事就是“自我民族志”?——自我、叙事与读者关系的民族志新进路[J].新闻记者,2017(12):79-86.

6. Jian Xu,Qian Gong,Wen Yin, Maintaining Ideological Security and Legitimacy in Digital China: Governance of Cyber Historical Nihilism,Media International Australia, 2022,185(1),26-40.

研究方向:老年传播、媒介与青少年、新媒体研究等。

代表性项目成果

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媒体环境下西方意识形态的隐性传播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4BKS076),最终成果为书稿。课题组成员有:郭建新、高志虎、殷晓明、郑如。

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面临着全球化所带来的价值观多元化和网络化带来的传播方式变化的挑战,西方意识形态透过各种传播形态影响我国青年群体,这就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西方挑战中坚持和赢得阵地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新媒体环境则使得这种挑战更加普遍化和隐蔽化。

由于新媒体的意见领袖、把关人、内容的议程设置和传播方式与大众传媒相比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社群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从而使得新媒体环境下的西方意识形态具有隐性传播的特征。通过新媒体的新的传播方式和机制,西方意识形态在价值观表面多元化的同时,隐性传播和强化了其一元化的主流价值观,使得青年群体在认同西方意识形态与价值观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有鉴于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认清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的隐性传播方式与机制、传播内容,认清这种隐性传播方式对我国青年的思想和行为,特别是对其价值观认同方面的实际影响和传播效果,从而提出相应的安阀机制,对于在新媒体化和多元化的思政教育环境下更好地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提高的思政教育效果,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从传播学和社会学的理论视角,运用实研究方法对新媒体环境下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青年的隐性传播内容、传播机制与传播方式、实际影响和传播效果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安全阀机制。

主持完成教育部《媒介与老年人精神慰藉:基于日常生活的视角》(11YJCZH215),最终成果为著作《电视与老年人精神慰藉:基于日常生活建构的视角》。课题组成员有:蔡智勇、刘辉、屈勇、张杰、仲鑫。

该著作对电视与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从日常生活情境下的互动入手,讨论媒介是如何嵌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建构性使用,老年人如何在互动中通过对媒介的使用,进行日常生活建构从而获得精神满足。对于我们了解媒介对于老年人精神健康和日常生活建构的影响,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具有一定的学术前沿性和创新性。对于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尤其是老年群体的精神慰藉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