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权
日期:2019-10-22 文章来源:南京博杉 浏览次数: 字号:[ ]




  王全权,1965年8月生。198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理事、江苏省生态学会理事、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理事。

    先后承担《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社会学》、《金庸小说欣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道德建设专题》、《生态美学》等课程的教学,主持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改课题、江苏省社科基金、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17项,在《自然辩证法研究》、《江海学刊》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篇,其中3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论著、教材8部。先后被评为南京林业大学“十佳青年”教师、南京林业大学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南京林业大学“学术骨干”、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等。

    研究方向:(1)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环境伦理学);(2)农村社会发展;(3)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科研成果

论文:

 

1、《论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层次观》,南京大学学报,1991年增刊;

2、《科学技术何以成为第一生产力?》,社科信息,1992年第3期;

3、《“需要”范畴的哲学新思考》,江苏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

4、《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学习,1994年第2期;

5、《从道德需要的本质看“德治”》,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6、《“新经济”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命运”》, 学海,2003年第2期;

7、《历史人物评价再思考》,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8、《生态需要问题研究进展概述》,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9、《从青年流行语看社会价值观的变迁》,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10、《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机制创新》,高校教育研究,2008年第8期;

11、《过度包装的生态伦理学解读》,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32期;

12、《孔子的德育思想对当前罪犯首先教育的启示》,理论纵横,2009年第3期;

13、《王充天体论、人性论和性命论中的伦理思想探析》,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14、《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首届“全国中青年科学技术哲学论坛”综述》,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年第8期;

15、《“人肉搜索”的伦理困境与超越》,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6、《当前我国中学思想道德教育探微》,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年第3期;

17、《高校应成为传播绿色文明的使者》,江苏教育报,2010年5月;

18、《“城中村”社区分化现象探析》,农业考古,2010年第6期;

19、《从科学发展观角度解读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困境》,大众文艺,2010年第9期;

20、《当前博客的伦理失范及其对策思考》,学园,2010年第6期;

21、《坚持科学发展观 加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建设》,大众文艺,2010年第10期;

22、《从协同进化看民间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关系》,中国市场,2010年第40期;

23、《文化产业业态创新中的困境与抉择》,中国市场,2010年第14期;

24、《农村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业态创新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第31期;

25、《浅论工程师对管理者的“批判性忠诚”》, 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年第1期;

26、《高校班主任制度建设及其对策研究》,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27、《论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教书育人,2011年第6期;

28、《论社区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宿州学院学报,2011年第7期;

29、《加勒特•哈丁的生态思想及其启示》,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30《网络赋权与环境抗争》,江海学刊,2013年第4期  ;

31、《生态文明建设中自然灾害应对的伦理思考》绿色科技,2013年第10期;

32、《我国环境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困境与超越》学理论,2013年第11期;

33、《自我同一性视角下青少年首先形成路径研究》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9期;

34、《试论生态文明视阈下环境媒介传播维度》,南京林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35《梁希生态美学思想探微》南京林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36、《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森林碳汇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年第5期;

37、《试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美学思想》,南京林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38、《正在消失的中国冰川》,生态经济,2015年第2期;

39、《碳汇模式治理雾霾的可行性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第20期;

40、《“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唯物辩证法意蕴》,黑河学刊,2016年第1期。

 

 

教材与著作:

 

1、《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林业出版社,1995年6月,副主编;

2、《哲学教程》,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主编;

3、《学习邓小平理论疑点、难点、热点问题解答》,林业出版社,1998年12月,副主编;

4、《意大利(青年看世界丛书)》,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编著;

5、《妙语应答》,东方出版社,1998年11月,编著;

6、《公共关系学实用教程》,林业出版社,2001年3月,主编;

7、《大学素质教育》,林业出版社,2003年12月,参编;

8、《认识与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优秀论文集》,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主编。

 

 

 

科研课题与项目

 

1、“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手段与方法研究,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教改项目,1996-1998 年,主持;

2、实施以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中心内容的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1996-1999年,参加;

3、“三个代表”思想“三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研究,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01-2003年,主持;

4、青年流行语与社会变迁研究,江苏省青少年研究重点课题,2003-2004年,主持;

5、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创新机制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子项目,2004-2006年,参加;

6、建设节约型社会条件下人的生态需要满足的研究,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06-2008年,主持;

7、生态需要理论及应用价值,校创新基金项目,2003-2005年,主持;

8、独生子女大学生价值观研究,校社科基金项目,2004-2006年,主持;

9、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机制的研究,南京林业大学本科教学改革课题,2007-2008年,主持;

10、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09-2010年,主持;

11、当前国际形势下优化中小企业生存发展政策环境研究,江苏省社科联研究课题,2009年,主持;

12、加快我校人文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对策研究,南京林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重点项目,2008-2010年,主持;

13、绿党伦理思想及其价值研究,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9-2011年,参加;

14、低碳社会视域下江苏环境非政府组织发展对策研究,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10-2011年,主持;

15、江苏建立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研究,江苏省社科联研究课题,2010年,主持;

16、“两型社会”人地关系伦理研究,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1-2014,主持;

17、生态文明建设语境中提高江苏生态教育水平的多元互动机制研究,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15-2018主持;

19、生态文明建设语境中江苏高校生态教育能力提升问题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2015-2017,主持;

20、“多维协同”农林院校应用型文科人才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2015年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主持。

 

 

获奖情况

 

1、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改革研究成果奖,国家教育部,2001年10月;

2、“马克思主义哲学”省一类优秀课程,江苏省教育厅,2002年12月;

3、“马克思主义哲学”省优秀教学成果奖,江苏省教育厅,2004年11月;

4、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教育厅,2002年10月;

5、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教育厅,2006年12月;

6、“马克思主义哲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奖,江苏省教育厅,2002年12月;

7、“马克思主义哲学”校一类优秀课程,南京林业大学,2002年10月;

8、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南京林业大学,1998年10月;

9、校“十佳青年”教师,南京林业大学,1999年10月;

10、“马克思主义哲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奖,南京林业大学,2002年10月;

11、校“学术骨干”, 南京林业大学,2003年10月;

12、“实用公共关系教程”校优秀教材奖,南京林业大学,2003年10月。